古琴列入世界級非遺名單十週年
5月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中央音樂學院教授趙家珍將在上海音樂廳舉行古琴獨奏音樂會。其間,她將演奏這幾首《甄嬛傳》中的古琴曲。

首次進入“上海之春”

去年熱播的電視劇《甄嬛傳》中,甄嬛憑藉高超琴藝深得皇帝青睞,其後,佳人又與十七王爺琴簫合鳴,《湘妃怨》、《長相思》、《紅顏劫》等哀婉悠長的曲調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奏出這古樸深情之音的樂器就是古代文人士大夫修其涵養必備的古琴。

5月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中央音樂學院教授趙家珍將在上海音樂廳舉行古琴獨奏音樂會。其間,她將演奏這幾首《甄嬛傳》中的古琴曲

古琴200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入世界人類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繼崑曲之後我國第二個世界級非遺。今年恰逢古琴藝術被列入世界非遺名單十週年,趙家珍的古琴獨奏音樂會也是古琴專場音樂會首次被列入“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的參演項目。

不僅僅是樂器

《禮記》中有記載,“士無故不撤琴瑟”,相較于其他樂器,古琴除了演奏樂曲之外,對今人來說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其文化內涵。作為古代知識分子的“必修課”,它積累了千百年來古人智慧的許多財富和音樂經典,古琴的演奏技法並不難,但要彈出、品出其中韻味卻需要奏者、聽者具備相當的文化素養。由於記譜法相當成熟,《廣陵散》、《高山》、《流水》等古琴的曲目連同指法一起流傳千年。幾乎每首古琴曲都有出處,背後都有陽春白雪的典故。

例如此次音樂會將上演的《梅花三弄》,典出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乘船進京時的故事;《幽蘭》則按照1400多年前傳下的文字琴譜演化而來,琴音表現的是孔子路遇空谷幽蘭,借其比喻自己的懷才不遇、抑鬱傷感;《欸乃》則根據唐代詩人柳宗元的七言詩《漁翁》。

奏影視音樂吸引年輕人

擔綱本次音樂會主角的古琴演奏家趙家珍是我國目前最年輕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也是傳承人中唯一的女性。她師承我國虞山吳派奠基人、一代宗師吳景略先生,得到廣陵派宗師張子謙的精心指教,並承蒙龔一先生和吳文光先生的教誨,融會各派所長,琴藝精深。除了是電視連續劇《甄嬛傳》中所有古琴原聲的演奏者,包括《末代皇帝》、《紅樓夢》、《三國演義》等眾多影視作品中的古琴曲皆出自趙家珍指下。2011年趙家珍錄製的個人古琴獨奏專輯《琴——趙家珍》獲第十屆美國獨立音樂世界音樂最佳專輯大獎。

上海七弦古琴文化發展基金會理事長楊致儉告訴早報記者,古琴申遺成功10年來,政府保護力度不斷加強,有興趣學習古琴技藝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影視作品中古琴出現的頻率也比過去更高,雖然一些樂曲在內涵上不及古曲精深,但通過旋律吸引更多的人去體味古琴韻味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入門普及手段。

 

罐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琴文化 ,古琴被列入世界級非遺名單十週年

不僅僅是樂器

  《禮記》中有記載,“士無故不撤琴瑟”,相較于其他樂器,古琴除了演奏樂曲之外,對今人來說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其文化內涵。作為古代知識分子的“必修課”,它積累了千百年來古人智慧的許多財富和音樂經典,古琴的演奏技法並不難,但要彈出、品出其中韻味卻需要奏者、聽者具備相當的文化素養。由於記譜法相當成熟,《廣陵散》、《高山》、《流水》等古琴的曲目連同指法一起流傳千年。幾乎每首古琴曲都有出處,背後都有陽春白雪的典故。

  例如此次音樂會將上演的《梅花三弄》,典出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乘船進京時的故事;《幽蘭》則按照1400多年前傳下的文字琴譜演化而來,琴音表現的是孔子路遇空谷幽蘭,借其比喻自己的懷才不遇、抑鬱傷感;《欸乃》則根據唐代詩人柳宗元的七言詩《漁翁》。



首次進入“上海之春”

  去年熱播的電視劇《甄嬛傳》中,甄嬛憑藉高超琴藝深得皇帝青睞,其後,佳人又與十七王爺琴簫合鳴,《湘妃怨》、《長相思》、《紅顏劫》等哀婉悠長的曲調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奏出這古樸深情之音的樂器就是古代文人士大夫修其涵養必備的古琴。

  5月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中央音樂學院教授趙家珍將在上海音樂廳舉行古琴獨奏音樂會。其間,她將演奏這幾首《甄嬛傳》中的古琴曲。

  古琴200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入世界人類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繼崑曲之後我國第二個世界級非遺。今年恰逢古琴藝術被列入世界非遺名單十週年,趙家珍的古琴獨奏音樂會也是古琴專場音樂會首次被列入“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的參演項目。



奏影視音樂吸引年輕人

  擔綱本次音樂會主角的古琴演奏家趙家珍是我國目前最年輕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也是傳承人中唯一的女性。她師承我國虞山吳派奠基人、一代宗師吳景略先生,得到廣陵派宗師張子謙的精心指教,並承蒙龔一先生和吳文光先生的教誨,融會各派所長,琴藝精深。除了是電視連續劇《甄嬛傳》中所有古琴原聲的演奏者,包括《末代皇帝》、《紅樓夢》、《三國演義》等眾多影視作品中的古琴曲皆出自趙家珍指下。2011年趙家珍錄製的個人古琴獨奏專輯《琴——趙家珍》獲第十屆美國獨立音樂世界音樂最佳專輯大獎。

  上海七弦古琴文化發展基金會理事長楊致儉告訴早報記者,古琴申遺成功10年來,政府保護力度不斷加強,有興趣學習古琴技藝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影視作品中古琴出現的頻率也比過去更高,雖然一些樂曲在內涵上不及古曲精深,但通過旋律吸引更多的人去體味古琴韻味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入門普及手段。

 

 

 

罐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琴文化

 

 

 在醫院裏,CT掃描器主要給人做檢查,如果換作其他物品,可不可以?
  昨天,浙江省博物館的兩張國寶級唐代古琴“春雷秋籟”和“秋鴻”,躺在了全杭城最先進的CT掃描器上,來一次“全身透視”。短短30秒,3600張精確到每一毫米的切片圖像,曾被視為千古奧秘的唐代古琴斫(音“卓”)製作工藝,在現代科技之下,繳械投降。
  這個有趣的唐琴掃描試驗,實際上,是國家文化部的一個科技創新項目,名字就叫“運用現代科技手段研究唐琴斫制工藝”。
  一張琴產生3600張切片圖像
  邵逸夫醫院放射科位於醫院二樓。因為白天CT掃描器要忙於接待病人,所以,唐代古琴的“透視”,被安排晚上7點後悄悄進行。
  為這兩把唐琴做檢查的德國西門子雙源CT掃描器,  在此之前,除了“人”,它的服務對象,還曾有過海豚等動物。
  唐代古琴是國寶級文物,全世界目前已知的大概有十幾張,浙江省博物館共有5張。
  在浙博工藝部主任范珮玲帶領下,浙江省博物館專家挑選了其中的“春雷秋籟”和“秋鴻”,來做一次CT檢查。
  放射科的張醫師早在房間裏等候,第一次為文物做CT,老師傅有些小興奮。
  接下來的程式,和平時一樣。“春雷秋籟”平躺在儀器上,隨著機器的啟動,平移掃描,然後是“秋鴻”。
  一張唐琴的掃描時間在30秒左右,“是為了清晰、精細。”張醫師說,平時給人做掃描,大約5至6秒就能完成。
  “和人比起來,給古琴做CT簡單多了,因為它不會動。”而平時,張醫師需要不斷地和檢查者強調,“屏住呼吸,不要動。”所以,這次檢查,對掃描器和醫生而言,都算是“小兒科”。
  360度,精確到每一毫米,一張1米多長的唐琴,最終產生了3600張切片圖像,而它保守了千年的奧秘,也被全部揭示。
  在這些數據基礎上,通過數字幾何處理,古琴三維曲面模型也將產生。
  困惑已久的問題,30秒裏有了解答
  “你看,這裡修補過了。”“這不就是傳說中的‘百衲琴’嗎?”隨著掃描完成,看著外屋電腦裏形成的圖像,專家們接連發出驚呼。
  范珮玲和兩張唐琴朝夕相處那麼多年,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透”它們。困惑已久的問題,就在這短短的30秒裏,有了解答。
  圖像上,古琴看上去就像一個人,肉眼無法透視的“血管”、“內臟”,一覽無余。
  “顏色特別白特別反光的,是過去修補時滲透的漆。”范珮玲指著圖像,就像一個解釋病情的大夫。
  而那些看起來顏色比較深的,是木頭上的蛀洞,就好像病人的“病灶”。
  中國古琴藝術作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之一,被看成東方音樂藝術的代表。
  唐琴代表了我國古琴斫制史的最高成就,是歷代琴家夢寐以求的珍品。但在此之前,博物館藏琴作為珍貴文物,不可能通過拆解來了解它的內部結構。但醫學上的CT掃描,使得“無損解剖”古琴成為可能。
  “很多工藝都被揭秘了。比如說,古琴琴腔一般由底板和面板兩塊板組合成,由竹釘連接。這次發現,‘秋鴻’是這樣,但‘春雷秋籟’則不是,它的面板、底板與側墻是分離的。” 范珮玲說。
  從截面圖像上看到,“春雷秋籟”在常規上下兩塊板的左右側面,還拼接了兩塊板,結構更為牢固。
  還有,“為了讓琴聲更松透,古人常把上面板截成小塊再拼接,這是古琴裏的一種複雜工藝,叫‘百衲琴’。但這次發現,‘秋鴻’的上面板是完整的,龍池、鳳沼(琴底的兩個孔眼)對應位置的面板處,卻挖了凹槽,填充了一小塊一小塊拼接的木頭。這樣特殊的‘百衲琴’工藝,保持了琴表面的牢固,卻又能做到發聲處的松透。”
  “古代制琴大師各自都有獨門秘技,知者甚少,年代久遠,工藝自然失傳,所以當今制琴工藝始終無法趕超古代。”
  范珮玲說,經過這樣清晰的透視,現代人就可以進行一模一樣的仿製,儘管音色並不一定完全相同,但做出類似效果完全可能。
  其實,用CT掃描器揭示文物奧秘早已有之,日本曾經用這種方法揭示古代樂器“尺八”的結構與工藝。
  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古琴也曾做過CT掃描,但當時只有掃描平面圖,沒有進行三維立體成像的處理,不能立體全面地反映全部結構。(記者 林梢青)
來源:錢江晚報

 

 
 
責任編輯:楊馥戎  
 

罐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下內容摘自戴老師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803e320101ax2f.html

八首樂曲中,五首曲目採用尼龍鋼弦彈奏,採用2008年斫倪琴,另外三首採用太古精品絲弦“衡陽王”琴演奏。本集內頁有個人珍貴照片資料、錄音考究技術全面、圖冊設計製作精緻,以及古琴演奏上的精益求精,還求得了在“春風”中出乎意料的音響安排,希望廣大聽者不至於失望。因此,本人在此要求大家去購買原版唱片,不要放到網路上傳,請對出版社、購買者、古琴以及我本人的權益給予一些尊重和保護。

古琴獨奏 戴曉蓮

 

罐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琴價格,在中国嘉德2003年春拍会上,一把唐朝“九霄环佩”琴,以346万元成交,创造了当时中国古琴拍卖的世界纪录。同年11月,王世襄所藏唐代“大圣遗音”琴以891万元成交。   可以说,2003年让先前“曲高和寡”的古琴收藏走进了一个分水岭。近几年,古琴的价格从十万、百万、千万级别跨入亿元门槛,不断刷新的成交价格,让藏家逐渐认清古琴收藏潜在的“爆发力”。   2009年,明代“月露知音”琴以2184万元在中国嘉德成交。同年,一张晚唐“太古遗音”琴也以2072万元在北京匡时拍出。古琴的收藏价值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及至2010年,古琴拍卖更是天价迭出。在北京保利5周年秋拍中,一张北宋宋徽宗御制、清乾隆帝御铭的“松石间意”琴,以1.37亿元的天价成交,中国古琴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此琴之所以能以高价成交,除了古琴本身所具备的收藏价值外,更重要的是其除了为宋徽宗御制外,还有乾隆皇帝的御题。此为锦上添花,身价倍增。   到了2011年,古琴拍卖市场持续升温,古琴拍卖价格继续攀升。其中,唐“大圣遗音”伏羲式琴在中国嘉德春拍会上以1.15亿元成交,成为目前第二件过亿的乐器。该琴为桐木胎,金徽玉轸,遍体蛇腹断纹漆色璀璨古穆,铭刻精整古朴,圆形的龙池上方刻有“大圣遗音”四字。   尽管如此,古琴艺术家杜大鹏仍认为,“古琴的春天”远未到来。“现在一幅好的字画都能卖四五亿,何况琴是‘四艺之首’。因此,古琴收藏的升值空间依然很大”。   存世量极少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或七弦琴。   “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关于古琴的产生存在多种说法。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一度还盛兴于民间。《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说明在春秋时期,古琴在民间已是非常普遍的一件乐器。   “这些年出现天价古琴,主要还是因为物以稀为贵!”广州稼轩琴坊坊主陈志彦对南方日报记者说。沧海桑田,经历过社会变革的涤荡,能幸存下来的古琴,尤其是流传有序的名琴已寥若晨星。目前,真正具有收藏意义的古琴存世量极其稀少。   有行家在考察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馆藏机构和包括香港在内多个地区的私人收藏后得出结论:目前存世的包括民国在内的古琴数量应不会超过2000张。   据了解,古琴收藏大体可分为三个档次。唐、宋、元琴和明代皇家宗室制琴备受藏家关注与追捧,目前在市场上屡创新高的多为此类。而明代文人制琴,虽尚有一定数量留存,但市场价格也已不菲。至于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古琴,品质远逊于前两类,数量也相对较多。   唐琴最为珍贵,人们却也极难窥见其踪影。据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郑珉中统计,全世界收藏的唐琴仅18张,中国藏17张(台湾和香港各藏1张)、美国藏1张。而且,这些琴多藏于博物馆,私人手中仅有5张。   “天价古琴不一定是坏事!”   “我并不认为天价古琴是件坏事,从某一方面说,它增大了普通民众对古琴的认知欲,大家开始想要了解古琴究竟是什么。”陈志彦对南方日报记者说。   千百年来,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的中国古琴,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古琴音乐,也以多重美的高雅品质,引人无限向往和追求。有人认为,在人心容易流于浮躁的今时今日,亟需古琴这般恬淡、平和的音乐,让人心得以安于沉静,回归内心丰富的精神世界。   陈志彦认为,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传统文化出现了断层和流失,而古琴重回人们视线,不仅催生了古琴收藏热,而且唤起了民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   “现在,人们在物质层面富足了,在精神层面上就开始有诉求了。”陈志彦告诉记者,正因为人们越来越看重“传承的文化精神”,就他所知,一些好弹古琴、听古琴、或是钟爱古物的人,都有收藏古琴的意愿。   “古琴收藏不是一门‘买卖’”。对于古琴收藏、投资,陈志彦有独到见解:“我觉得,不能为了把古琴卖出去而收藏它。这样古琴就失去了它的文化价值。”他说,在古琴大师的眼里,“世界上所有的乐器都是为取悦别人的,惟有古琴是用来抚慰自己心灵的。”   新手可从新琴入手   “古琴有点像高品质的红酒,经过使用、存放和反复调试后,声音比刚做出来就拿出去卖的琴要好。”据了解,无论是新制琴还是老琴,都需要经历长期使用方能使琴音臻于佳境,无论是苍劲、古朴或沉雄,古琴体现的神韵,都不断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脉络。唐代制琴世家雷氏家族有云:“选材良,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   著名文物鉴藏专家、古琴收藏者梁基永博士指出,对古琴赏玩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先从新制的名家古琴开始涉猎,稳妥保险,且有一定的升值空间。   据了解,全国有近百家制琴的作坊,价格较低的新琴从几千到上万元不等,而出自名家之手的琴已动辄近十万甚至几十万元。在手工制琴的工坊里,制作一把琴要耗时半年,甚至更长。这些新制名家之琴全部采用传统工艺,上百道工序大部分靠手工完成。   陈志彦的稼轩琴坊也制作古琴,价位分别在三万、六万、十万元不等。每把全部采用传统工艺:选材都是百年以上的旧杉木,127道工序大部分是全手工完成,灰胎坚持用鹿角脱脂霜和天然大漆制作,每一把琴都经过广陵派古琴大师徐永的严格监制。   据古琴专家介绍,评定一张古琴的价值,不仅要参考包括材质、工艺、品相、年代、式样以及其流传情况等因素,“最重要标准还是音色”。因为,每张琴的音色各不一样,十张同一个样式的古琴,做工精美的声音可能很一般,而做工普通的可能音色绝佳。   ◎鉴赏古琴有秘诀   音色   以弹奏为主要目的收藏者,一定会以琴的音色为主要标准。听一张古琴的声音,音色沉厚而不失亮透,上中下三准音色均匀,泛音明亮如珠而反应灵敏,就知是一张上好的古琴了。有些古琴因有断纹,所以按音弹奏时会出现“刹音”,影响听觉,此时要慎重权衡得失,切勿轻易弃之。   断纹   古琴断纹不经百年而不出,这是鉴定古琴非常重要的一点。伪制断纹五花八门,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例如,用猛火烘烤,再以冰雪激之使其迸裂;或以蛋白渗入灰中刷漆,做成后用甑蒸,然后风干等等。   铭刻   古琴背均为刻款,而琴腹则有刻款和写款两种。刀刻者容易保存,墨写的若年代长久,就会比较难辨识。对于古琴腹内的刻款,如果琴体两侧上下板粘合处无剖过重修的痕迹,可判定大多是原款,若发现重修痕迹则需仔细研究。   最难辨认的,是将老琴剖开重修刻上伪款,而粘合处又做得天衣无缝。另外,用古木制琴时就刻上伪款的情况也很难辨认。无论是腹款,还是背款,资深的鉴定家还可以从历代帝王年号的惯称、用字避讳及一个朝代或某书法家的书风加以辨认。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唐柳雯   记者 谢梦 (来源:南方日报) 

罐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